# Basic Access Authentication

  • 客户端请求了未授权网站
  • 服务端返回401
  • 客户端转跳登录页,输入密码,发送请求,发送密码
    • 拼接 user:pwd
    • base64编码
    • 添加请求头Authorization: Basic YWRtaW46cGFzc3dvcmQ=
  • 客户端解码验证

服务器将用户信息在一段时间内存储在缓存中,请求通过发送id来获取或验证身份。

  • 浏览器传递用户名密码(或者其他的登录方式)
  • 服务端验证通过,生成session_id,保存信息缓存中,返回set-cookie
  • 浏览器携带cookie发送请求
  • 根据session_id查找登录状态,返回资源

缺点:

  1. 非常不安全,Cookie 将数据暴露在浏览器中,增加了数据被盗的风险(容易被 CSRF 等攻击)
  2. Session 存储在服务端,增大了服务端的开销,用户量大的时候会大大降低服务器性能
const Koa = require('koa')
const Koa_Session = require('koa-session')
const redisStore = require("koa-redis");

const session_signed_key = [ // 这个是配合signed属性的签名key
  "some secret hurr"
]

const session_config = {
  key: 'koa:sess', /**  cookie的key。 (默认是 koa:sess) */
  maxAge: 4000, /**  session 过期时间,以毫秒ms为单位计算 。*/
  autoCommit: true, /** 自动提交到响应头。(默认是 true) */
  overwrite: true, /** 是否允许重写 。(默认是 true) */
  httpOnly: true, /** 是否设置HttpOnly,如果在Cookie中设置了"HttpOnly"属性,那么通过程序(JS脚本、Applet等)将无法读取到Cookie信息,这样能有效的防止XSS攻击。  (默认 true) */
  signed: true, /** 是否签名。(默认是 true) */
  rolling: true, /** 是否每次响应时刷新Session的有效期。(默认是 false) */
  renew: false, /** 是否在Session快过期时刷新Session的有效期。(默认是 false) */
  store: (new Redis({ host: '127.0.0.1', port: 6379}))({ client: redisClient })
}

const app = new Koa()
app.keys = session_signed_key
app.use(Koa_Session(session_config, app))
app.use(ctx => {
  if (ctx.path === '/favicon.ico') return
  if (!ctx.session.logged) { // 如果登录属性为undefined或者false,对应未登录和登录失败
    ctx.session.logged = false
    if (checkUser(ctx.body.query)) {
      ctx.body = "登录成功"
      ctx.session.logged = true
    } else {
      ctx.body = "登录失败"
    }
  } else {
    ctx.body = "已登录"
  }
}
)

app.listen(3000)

最简单的session可以只是一个根据时间戳生成的随机字符串,作为唯一表示来存储着用户的状态。

# Token登录

Token 和 Session-Cookie 认证方式中的 Session ID 不同,并非只是一个标识符。Token 一般会包含 用户的相关信息,通过验证 Token 不仅可以完成身份校验,还可以获取预设的信息。

  • 浏览器传递用户名密码(或者其他的登录方式)
  • 服务端验证通过,生成token令牌,返回token令牌
  • 浏览器存储token,请求接口时携带token令牌Authorization: access_token
  • 校验token令牌,返回资源

token登录一种思想,而在实现上,可以根据业务去指定特定的具体实现,例如如何生成并定义token令牌

# JWT

JWT(JSON Web Token)是 Auth0 提出的通过对 JSON 进行加密签名来实现授权验证的方案,就是登录成功后将相关信息组成 JSON 对象,然后对这个对象进行某种方式的加密,返回给客户端,客户端在下次请求时带上这个 Token,服务端再收到请求时校验 token 合法性,其实也就是在校验请求的合法性。

JWT 实际是加密json数据后生成的字符串

Headers--jwt头部:

// 类别(typ)、加密算法(alg)
{
  "alg": "HS256",
  "typ": "JWT"
}

Claims--jwt载荷:

// 前五个是标准中定义的固定字段
{
  "iss": "Jehoshaphat Tse", // 该 JWT 的签发者
  "iat": 1441593502, // 在什么时候签发的。把头部和载荷分别进行 Base64 编码后得到两个字符串,然后再将这两个编码后的字符串用英文句号连接起来(头部在前),形成新的字符
  "exp": 1441594722, // 什么时候过期,这是 Unix 时间戳
  "aud": "www.example.com", // 接收该 JWT 的一方
  "sub": "mrsingsing@example.com", // 该 JWT 所面向的用户
  "name": "wix",
  "role": "admin"
}

Signature:jwt签名

// 将上述拼接后的字符串,用 alg 指定的算法(HS256)与私有密钥(Secret)进行加密。加密后的内容也是字符串,这个字符串就是签名

HMACSHA256(base64UrlEncode(Headers) + '.' + base64UrlEncode(Claims), SECREATE_KEY);

最后,把三部分拼接得到完整的 JWT。${Headers}.${Claims}.${Signature:jwt}

Header 部分和 Claims 部分如果被篡改,由于篡改者不知道密钥是什么,也无法生成新的 Signature 部分,服务端也就无法通过。

// token 生成
const router = require('koa-router')();
const jwt = require('koa-jwt');
const userModel = require('db');
const secretOrPublicKey = 'TOKEN_EXAMPLE';

router.post('/login', async ctx => {
  const data = ctx.request.body;
  const userInfo = await userModel.findOne({ name: data.name, password: data.password });
  let result = null;
  if (userInfo !== null) {
    // 根据用户信息签发 Token,设定有效时间为 2h
    const token = jwt.sign({ name: userInfo.name, _id: userInfo._id }, secretOrPublicKey, {
      expiresIn: '2h',
    });

    result = {
      code: 200,
      token: token,
      msg: '登录成功',
    };
  } else {
    result = {
      code: 400,
      token: null,
      msg: '登录失败',
    };
  }

  return (ctx.body = result);
});
// 前端获取
async function login(name, password) {
  const { code, token } = await axios.post('/login', { name, password })
  if (res.code === 200) {
  	localStorage.setItem('jwt', res.data.token);
  } else {
    console.log('登录失败');
  }
}
axios.interceptors.request.use(config => {
  const token = localStorage.getItem('token');
  config.headers.common['Authorization'] = 'Bearer ' + token;
  return config;
})
// 后端验证
const koa = require('koa');
const jwt = require('koa-jwt');
const app = new Koa();
const secretOrPublicKey = 'TOKEN_EXAMPLE';

app
  .use(jwt({ secret: secretOrPublicKey }))
  .unless({ path: [/\register/, /\/login/] });

// TODO 自动生成

# OAuth2开发授权

OAuth(开放授权)是一个开发标准,允许用户授权 第三方网站 访问他们存储在另外的服务提供商中的信息,而不需要接触到用户名和密码。为了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,第三方网站访问用户数据前都需要 显式地向用户征求授权。我们常见的 OAuth 认证服务的厂商有微信、QQ、支付宝等。

要让第三方得到第一方的权限有两种方法,一是你将账号密码提供给第三方应用,以便它们可以代表你来登陆账号并且访问数据;二是你通过 OAuth 授权第三方应用访问你的数据,而无需提供密码。

授权模式:

  • 授权码模式(Authorization Code Grant)
  • 隐式授权模式(Implicit Grant)
  • 密码模式(Resource Owner Password Credentials Grant)
  • 客户端模式(Client Credentials Grant)

无论哪种授权模式,都必须拥有四种必要的角色参与:第三方客户端授权服务器资源服务器,有的还有 用户(资源拥有者)

# 授权码模式

第三方应用先申请一个授权码,然后再用该码获取令牌。需要第三方应用有自己的后端。

第一步,A 网站提供一个链接,用户点击后就会跳转到 B 网站,授权用户数据给 A 网站使用。下面就是 A 网站跳转 B 网站的一个示意链接。

https://b.com/oauth/authorize?
  response_type=code& ## 表示要求返回授权码 code
  client_id=CLIENT_ID& ## 让 B 知道是谁在请求
  redirect_uri=CALLBACK_URL& ##  B 接受或拒绝请求后的跳转网址
  scope=read ## 要求的授权范围

第二步,用户跳转后,B 网站会要求用户登录,然后询问是否同意给予 A 网站授权。用户表示同意,这时 B 网站就会跳回redirect_uri参数指定的网址。跳转时,会传回一个授权码,就像下面这样。

https://a.com/callback?code=AUTHORIZATION_CODE

第三步,A 网站拿到授权码以后,就可以在后端,向 B 网站请求令牌。

https://b.com/oauth/token?
 client_id=CLIENT_ID&
 client_secret=CLIENT_SECRET&
 grant_type=authorization_code&
 code=AUTHORIZATION_CODE&
 redirect_uri=CALLBACK_URL

client_id参数和client_secret参数用来让 B 确认 A 的身份(client_secret参数是保密的,因此只能在后端发请求),grant_type参数的值是AUTHORIZATION_CODE,表示采用的授权方式是授权码,code参数是上一步拿到的授权码,redirect_uri参数是令牌颁发后的回调网址。

第四步,B 网站收到请求以后,就会颁发令牌。具体做法是向redirect_uri指定的网址,发送一段 JSON 数据。

{    
  "access_token":"ACCESS_TOKEN",
  "token_type":"bearer",
  "expires_in":2592000,
  "refresh_token":"REFRESH_TOKEN",
  "scope":"read",
  "uid":100101,
  "info":{...}
}

上面 JSON 数据中,access_token字段就是令牌,A 网站在后端拿到了。

# 隐式授权模式

如果第三方应用没有后端,是纯前端,将token放在前端,即没有了code这个中间层。

第一步,A 网站提供一个链接,要求用户跳转到 B 网站,授权用户数据给 A 网站使用。

https://b.com/oauth/authorize?
  response_type=token& ## 直接要求返回token
  client_id=CLIENT_ID&
  redirect_uri=CALLBACK_URL&
  scope=read

第二步,用户跳转到 B 网站,登录后同意给予 A 网站授权。这时,B 网站就会跳回redirect_uri参数指定的跳转网址,并且把令牌作为 URL 参数,传给 A 网站。

https://a.com/callback#token=ACCESS_TOKEN

注意,令牌的位置是 URL 锚点(fragment),而不是查询字符串(querystring),这是因为 OAuth 2.0 允许跳转网址是 HTTP 协议,因此存在"中间人攻击"的风险,而浏览器跳转时,锚点不会发到服务器,就减少了泄漏令牌的风险。

# 密码模式

第一步,A 网站要求用户提供 B 网站的用户名和密码。拿到以后,A 就直接向 B 请求令牌。

https://oauth.b.com/token?
  grant_type=password&
  username=USERNAME&
  password=PASSWORD&
  client_id=CLIENT_ID

上面 URL 中,grant_type参数是授权方式,这里的password表示"密码式",usernamepassword是 B 的用户名和密码。

第二步,B 网站验证身份通过后,直接给出令牌。注意,这时不需要跳转,而是把令牌放在 JSON 数据里面,作为 HTTP 回应,A 因此拿到令牌。

这种方式需要用户给出自己的用户名/密码,显然风险很大,因此只适用于其他授权方式都无法采用的情况,而且必须是用户高度信任的应用。

# 凭证模式

适用于没有前端的命令行应用,即在命令行下请求令牌。

第一步,A 应用在命令行向 B 发出请求。

https://oauth.b.com/token?
  grant_type=client_credentials&
  client_id=CLIENT_ID&
  client_secret=CLIENT_SECRET

上面 URL 中,grant_type参数等于client_credentials表示采用凭证式,client_idclient_secret用来让 B 确认 A 的身份。

第二步,B 网站验证通过以后,直接返回令牌。

这种方式给出的令牌,是针对第三方应用的,而不是针对用户的,即有可能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个令牌。

# OpenID Connect(OIDC) 协议

OIDC是一个OAuth2上层的简单身份层协议。OAuth 2.0 用于授权,OpenID Connect 用于认证。

(身份验证)+ OAuth 2.0 = OpenID Connect

OAuth 不会立即提供用户身份,而是会提供用于授权的访问令牌。 OpenID Connect 使客户端能够通过认证来识别用户,其中,认证在授权服务端执行。它是这样实现的:在向授权服务端发起用户登录和授权告知的请求时,定义一个名叫openid的授权范围。在告知授权服务器需要使用 OpenID Connect 时,openid是必须存在的范围。

客户端发起的用于 OpenID Connect 认证请求 URI 会是如下的形式:

https://accounts.google.com/o/oauth2/v2/auth?
 response_type=code&
 client_id=your_client_id&
 scope=openid%20contacts&
 redirect_uri=https%3A//oauth2.example.com/code

# 单点登录

针对于sso,有CAS协议,此外OAuth、OIDC也可以用来构建sso

  • cas:支持authentication
  • oauth:支持authorization
  • oidc:支持authentication、authorization

# 同域

当存在两个相同域名下的系统 A a.abc.com 和系统 B b.abc.com 时,以下为他们实现 SSO 的步骤:

  1. 用户访问某个子系统时(例如 a.abc.com),如果没有登录,则跳转至 SSO 认证中心提供的登录页面进行登录
  2. 登录认证后,服务端把登录用户的信息存储于 Session 中,并为用户生成对应的会话身份凭证附加在响应头的 Set-Cookie 字段中,随着请求返回写入浏览器中,并回跳到设定的子系统链接中
  3. 下次发送请求时,当用户访问同域名的系统 B 时,由于 A 和 B 在相同域名下,也是 abc.com,浏览器会自动带上之前的 Cookie。此时服务端就可以通过该 Cookie 来验证登录状态了。

这实际上使用的就是 Session-Cookie 认证的登录方式。

# 跨域——CAS

CAS(Central Authentication Service)中央授权服务,本身是一个开源协议,分为 1.0 版本和 2.0 版本。1.0 称为基础模式,2.0 称为代理模式,适用于存在非 Web 应用之间的单点登录。

CAS 的实现需要三方角色:

  • Client:用户
  • Server:中央授权服务,也是 SSO 中心负责单点登录的服务器
  • Service:需要使用单点登录鉴权的各个业务服务,serverA、serverB

CAS 的实现需要提供以下四个接口:

  • /login:登录接口,用于登录到中央授权服务
  • /logout:登出接口,用于从中央授权服务中登出
  • /validate:用于验证用户是否登录中央授权服务
  • /serviceValidate:用于让各个 Service 验证用户是否登录中央授权服务

CAS 票据:

  • TGT(Ticket Grangting Ticket):TGT 是 CAS 为用户签发的 登录票据,拥有了 TGT,用户就可以证明自己在 CAS 成功登录过。TGT 封装了 Cookie 值以及此 Cookie 值对应的用户信息。当 HTTP 请求到来时,CAS 以此 Cookie 值(TGC)为 key 查询缓存中是否有 TGT,如果有,则表示用户已登录过。
  • TGC(Ticket Granting Cookie):CAS Service 生成 TGC 放入自己的 Session 中,而 TGC 就是这个 Session 的唯一标识(SessionID),以 Cookie 形式放到浏览器端,是 CAS Service 用来明确用户身份的凭证
  • ST(Service Ticket):ST 是 CAS 为用户签发的访问某个 Service 的票据。用户访问 Service 时,Service 发现用户没有 ST,则要求用户去 CAS 获取 ST。用户向 CAS 发出 ST 的请求,CAS 发现用户有 TGT,则签发一个 ST,返回给用户。用户拿着 ST 去访问 Service,Service 拿 ST 去 CAS 验证,验证通过后,允许用户访问资源。

实际上 TGC 和 TGT 是维护客户端与中央授权服务登录状态的会话身份凭证的 key-value 键名值,而 ST 票据则是资源服务向中央授权服务获取用户登录状态、信息的交换凭证,只不过资源服务需要经用户的“手”上才能获取到该票据。

  1. 用户访问系统 A 的受保护资源(域名是 a.abc.com),系统 A 检测出用户处于 未登录 状态,重定向(应答码 302)至 SSO 服务认证中心的登录接口,同时地址参数携带登录成功后回跳到系统 A 的页面链接(跳转的链接形如 sso.abc.com/login?service=https%3A%2F%2Fwww.a.abc.com

  2. 由于请求没有携带 SSO 服务器上登录的票据凭证(TGC),所以 SSO 认证中心判定用户处于 未登录 状态,重定向用户页面至 SSO 的登录界面,用户在 SSO 的登录页面上进行登录操作。

  3. SSO 认证中心校验用户身份,创建用户与 SSO 认证中心之间的会话,称为 全局会话,同时创建 授权令牌(ST),SSO 带着授权令牌跳转回最初的系统 A 的请求地址:

    • 重定向地址为之前写在 query 中的系统 A 的页面地址
    • 重定向地址的 query 中包含 SSO 服务器派发的 ST
    • 重定向的 HTTP 响应中包含写 Cookie 的 Header。这个 Cookie 代表用户在 SSO 中的登录状态,它的值就是 TGC
  4. 浏览器重定向至系统 A 服务地址,此时重定向的 URL 中携带着 SSO 服务器生成的 ST

  5. 系统 A 拿着 ST 向 SSO 服务器发送请求,SSO 服务器验证票据的有效性。验证成功后,系统 A 知道用户已经在 SSO 登录了,于是系统 A 服务器使用该令牌创建与用户的会话,称为 局部会话,返回受保护网页资源

  6. 之后用户访问系统 B 受保护资源(域名 b.abc.com),系统 B 检测出用户处于 未登录 状态,跳转至 SSO 服务认证中心,同时地址参数携带授权令牌 ST(每次生成的 ST 都是不一样的)登录成功后回跳的链接

  7. SSO 认证中心发现用户已登录,跳转回系统 B 的地址,并附上令牌

  8. 系统 B 拿到令牌,去 SSO 认证中心校验令牌是否有效,SSO 认证中心校验令牌,返回有效,注册系统 B

  9. 系统 B 使用该令牌创建与用户的局部会话,返回受保护资源

至此整个登录流程结束,而在实际开发中,基本上都会根据 CAS 增加更多的判断逻辑,比如,在收到 CAS Server 签发的 ST 后,如果 ST 被 Hacker 窃取,并且 Client 本身没来得及去验证 ST,被 Hacker 抢先一步验证 ST,怎么解决。此时就可以在申请 ST 时添加额外验证因子(如 IP、SessionID 等)。